高中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说课稿1一、说教材。
本章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五章,前面一章是《种群和群落》,是这一章的学习基础。平时学生也接触一些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所以本章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的过程,又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既要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复习巩固,又要建构新概念,且提高学生建构概念模型的'能力。所以确定目标是:
1. 明确什么是生态系统。
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 城市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建构模型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教高,但又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培养整体观点的好方法、途径。所以本节重点和难点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分析、理解。
四、说教学方法。
问题--à学习--à尝试--à讨论--à修正--à完成构建
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采用上述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引入:复习种群、群落,引出生态系统概念、建立三者关系的模型。
2.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列表分析图5-1的各成分的联系、区别
②建立生态系统成分的四者相互联系的模型。
3.食物链、食物网。
学生分析,并交流数食物链的方法。
重点是方法的建立,最后教师指出注意事项,如
① 三级消费者与第三 营养级的区别。
② 食物链中起点是生产者,重点是不被捕食的消费者。
③ 生物的种间关系会重叠,如既是捕食又是竞争。
④ 一种生物可能占多个营养级等等。
作业:创新p132 研讨二 表、图的总结
p135 7、8 p136 3
既复习知识,又巩固模型建立的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说课稿2一、说教材
《细胞的增殖》是人教版必修1第6章第1节。本节内容较多,可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此次说课主要围绕第一课时展开。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知识。在细胞增殖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既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同时也可为后续学习选修模块做好了铺垫。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课,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是必修课。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但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于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运用演示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主要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细胞形态特点。
2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会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大象和老鼠体型大小不同,它们的细胞大小又是怎样的细胞会不会无限长大我们由一颗受精卵长成现如今的我们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细胞的增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主要讲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内容。
对于第一部分的讲解,我会采用演示实验法,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完成书上所给出的表格,待实验做完之后结合着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随后共同总结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琼脂块类比细胞,通过颜色变化来模拟物质在细胞中的运输速率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摒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思想。
对于第二部分的教学,首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及其体内的细胞更替去认识细胞增殖。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之后,通过设疑: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是如何保持其遗传特性的稳定呢细胞增殖包括哪几个阶段由此引出细胞增殖一般包括物质准备阶段和细胞分裂两个阶段。之后,通过动画说明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并强调有丝分裂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从而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接下来,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予以突破。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flash动画图,先让学生明确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又将分裂期划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由于此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会依次给大家播放各个时期的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讨论各时期的细胞变化特点及染色体形态特点,同时会结合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分别总结出各个时期染色体形态变化的顺口溜。待学生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并及时组织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让学生在头脑中自主构建整合出思维导图,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
关于无丝分裂这一部分,利用动画给大家简单讲述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最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绘制出来,这样,内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绘图能力。
3、课堂小结
以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4、布置作业
上网搜集各种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形态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真正的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其由学会顺利的过渡到会学最终达成乐学的程度。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简 ……此处隐藏26770个字……验器材: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过氧化氢2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实验现配),热水。
2、其它器材:
试管、量筒、烧杯、试管架、温度计、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卫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实验员准备。
(三)预试实验
教师必须先做预试实验,可验证或修正实验步骤等,使实验的`关键和难点能心中有数,以便调控实际教学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讲述法
通过教师的语言阐述,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本节内容无法验证的知识,也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验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确结论。
(二)实验法与演示法
实验法与演示法是生物直观教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使学生手脑并用,从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从现象中总结出结论,同时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验中,老师演示方法步骤的关键和难点是必不可少的。故两种方法是本节课联系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发现法与对比法
探索性实验要求课前不必预习,以避免“先入为主”,通过教师指导、设问;学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实验中发现现象。同时,对实验前后的认识和现象进行对比,再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得出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从而培养基础技能和训练思维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学法指导
(一)强调规范操作
规范的实验操作具有科学性强、效率高、目标一致,节省材料等特点,故应提倡并强化操作程序,纠正错误的操作习惯,提高实验效果,以达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二)指导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取实验现象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观察要具体、细致,且忌目无重点。
(三)引导讨论、归纳
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地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教学程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先用讲述法学习酶的定义,再用实验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对酶特性部分,教师讲解宜少而精,大量时间应由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突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实验四与实验五同时进行,所以,进行实验时宜采用分段式,即讲解一段,学生独立操作一段,学生总结出结论后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具体如下:
强调几点:教学与实验一并进行,要遵守组织纪律,一切听从指挥。
(一)组织讲解酶的发现
1、酶的发现史
2、酶的概念
(二)组织教学酶的特性
1、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统一讲解和演示
①简析“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
②简析目的要求:学会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③演示规范操作:按预先标明的步骤规范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骤,不说明结果。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及设问
①加入过氧化氢酶液和FeCl3液后,应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并立即观察实验现象。
②向试管内液面上方放入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时,动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气泡中,以免使卫生香潮湿而熄灭。
③过氧化氢溶液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应提醒学生注意,加药品时切勿溅到皮肤上。如果溅到上面,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掉。
④当分别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已知数量的Fe3+和过氧化氢酶分子后,哪个试管产生的气泡快、多?(加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⑤哪个试管内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熄灭的卫生香猛烈地复燃?(加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⑥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各是什么?(均为氧气)
(3)引导总结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实验五:
(1)统一讲解和演示
①简析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有无还原性糖。
②浅析目的要求: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学反应,探索淀粉酶是否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③演示实验操作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要点及设问
①制备的可溶性淀粉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如果温度过高,会破坏淀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两支试管应放在水温为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会降低化学反应速度。
③如果加蔗糖的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要指导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时间过长,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影响实验结果
b、试管未洗干净也会影响
c、蔗糖本身不纯净
④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杜绝随意用火。
⑤在实验过程中,两支试管的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
加入淀粉的试管: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加入蔗糖的试管:浅蓝色不发生变化
⑥保温5分钟的目的是什么?(保证有足够条件供酶分解)
(3)讨论总结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对蔗糖不起催化作用,从而得出酶只有专一性,也推导出酶的多样性特征。
(三)课堂小结
1、通过讲述法和实验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特征,酶的催化效率需适宜的外界条件。
2、纠正实验课中学生的不正确操作。
(四)练习设计
1、本节练习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学程序中的设问,让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各小节实验的总结提问。
3、课后练习
①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练习,落实基础。
②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正板书(大黑板)
新陈代谢与酶
1、酶的发现史:1773年斯帕兰札尼实→1836年施旺→1926年萨姆纳→1980年切赫
2、酶的意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合物的反应
注:由于酶的专一性,反应也如此复杂,酶具有多样性
(3)酶需要适宜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适宜的PH:绝大多数酶在PH=7的环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书
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
实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